媒体、信息与个人认知
这是我曾经写的一篇关于媒体的思考,后来将它作为大作业上交。内容全都是自己思考得出的,没有借助AI,所以我认为还是能比较好的反映我在这方面的认识的。里面有些内容不太适合公开发表,所以如果你能够阅读到这篇文章,希望它可以为你带来一些帮助。开头添加了摘要,方便读者把握文章思路。
摘要: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我)通过自身使用网络媒体的亲身经历来讲述自己对媒体的理解和反思。文章通过四个饶有趣味的副标题来隐含文章的四部分主要内容:对媒体商业化过程中变质的思考,人类自身对媒体信息的欲望,接触不同立场媒体对个人认知判断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降低接触媒体的欲望。这些主题最终被作者汇总为信息时代下与媒体的共存之道。文章整体语言通俗易懂,讲解深入浅出。
媒体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我们在生活中被各种各样的媒体包围。无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认知与行为都受到媒体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将随着网络媒体逐渐发展而不断被放大。当媒体成为我们的皮肤和其他感官时,我们与外界的一切交流都将依赖媒体。当媒体筛选着它想要呈现的信息,我们脑中形成的认知体系便被有意地引导,这让我不禁思考,媒体究竟是我们的一个工具,还是用来奴役我们的囚笼。
从逐渐浑浊的知乎说起
知乎是一种典型的网络媒体,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具备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的功能,并且用户的互动性高。
知乎于2011年在国内创立,早期的知乎采取邀请制,注册用户基本为行业精英,所以知乎在头两年发展中形成一种精英化的社区氛围,回答严谨,颇有学术研究之风,如今称之为“知乎遗风”。2013年,知乎开放注册,从此知乎的用户数激增。用户数的膨胀却带来优质内容的稀释和运维成本的提高。后期的知乎逐渐商业化,发展至今,最终的模样却让人一言难尽。
我在2017年接触知乎,当时用户数已然不少,但也不太多,并且由于知乎前期的社区文化底蕴丰厚,还是能感受到“知乎遗风”的存在,遇见许多优质的回答。当时的我没有微信,不爱用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QQ好友寥寥无几,于是知乎平台就成为我主要接触的网络媒体。人幼无知,所见所闻皆是新知,即使是随机阅读首页推荐的一些问答,也能很大地拓宽我的视野。
数年后回首,我发现知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网络媒体使用习惯。长期浸润在文字为主的氛围中让我很早就适应电子阅读,后来即使是严肃的长篇大论,我也有耐心读下去,这个能力在当今称之为“深度阅读”;此外,长期文字阅读让我逐渐适应文字为主的网络媒体,对公众号,电子报纸天然有好感。尽管后来短视频兴起,如今更是成为媒体主流形式,甚至知乎也增加了视频功能,但我一直很难适应这种媒体传播形式的变化,并且对它一直持怀疑态度,这也是我至今未下载短视频软件(快手、抖音等)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文字到视频,信息传播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也降低大众理解门槛,往后的大众媒体,将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视频的形式进行宣传。
除去这两点之外,知乎对我最大的作用是让我更早地出现了批判性思维的萌芽。如今知乎依然是中国舆论空间中剩下为数不多几个的可以提出批评和质疑的媒体平台之一,而在舆论管制较松的前几年,这种质疑和批评更盛。起初我接触到这类问答时,受到不小的震惊,但继续阅读完后,又会感叹自己的无知。久而久之,当大量阅读这类文章后,我的脑袋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批判的阅读态度,开始逐渐对自己的世界进行反思。
诚然,这些文章带给我的影响并非全都积极正面,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让我的思想过于“左”,对许多事物充满质疑。但我觉得,有所怀疑也胜于盲目接受,当日后接受的知识和个人阅历越来越多时,我又会将这段经历反复回顾,最终在人生中标出它的定位。
可惜的是,“知乎遗风”最终随着用户暴增而消失殆尽,自疫情开始,各种不同学历、不同身份、不同目的的人进入知乎,发表着他们的观点。但快节奏的时代下,耐心和礼貌变得稀缺珍贵,于是各种问题之下变为你拉我踩的吵架场,各种各样的情绪被反反复复输出,认真分析和讨论被漠视,置之一旁。知乎变为一滩越来越浑浊的水,人们起初或许一身干净地走过去,出来后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上污浊。而这就是当今知乎的现状,如果你来回趟过它,你身上的污浊会越来越重。
但比较可悲的是,知乎仍是国内高质量的大众网络媒体平台之一,在其他平台,低质内容大行其道更令人讨厌。我思考着,一个媒体想要持续地运营就需要足够的资金,将媒体公开给大众,吸引流量,便有变现的可能,为了吸引最广大的群众,就需要呈现最受大众喜欢,最能挑动观众情绪的内容,而这类内容往往较为低劣。所以,在一个媒体变得越来越商业化时,媒体是否背离了自己“提供客观事实和独特视角”的初心,是否会为了追求盈利而导致媒体内容质量不断下滑?
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它关系到媒体的存亡,或许只有媒体自身才能够回答。但我看到的案例中,无一能够逃脱这个规律。
反复拉扯的微信公众号
曾有段时间我刷知乎的强度较大,平均每天花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去浏览那些热榜,或者主页推送。知乎APP有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当你在主页返回时,它不会为你退出软件,而是自动刷新推送新的内容,而我每次都败在这最后一步上。
后来实在难以忍受自己的状态,我便直接卸载了知乎。可我在手机上阅读的习惯尚未改变,便下意识地去寻找替代品,这个替代品就是微信公众号。在很大程度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使用体验和知乎相近,于是我很好地适应公众号阅读。
如今的推荐算法已经十分成熟,能够有内容生产的社区或平台,都需靠算法留住用户,因此我在公众号上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最初,只是阅读自己关注的几个公众号的文章,后来觉得“喂不饱”,又不断地浏览推送的合我胃口的文章,每过五分钟,公众号界面便会有推荐更新,到最后,微信公众号实际上变为了我的另一个“知乎”。
在中途,我也发现自己逐渐成瘾的行为,便几次试图像卸载知乎一样与公众号隔绝。但微信却万万不能卸载,于是每次和公众号“心断意绝”后不久,我又按捺不住心中对信息的渴望,重新沦陷其中。
当我偶然间发现微信的日均使用时长比知乎更甚时,我不禁停下来思考自身。我发现我对信息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致我卸载知乎后千方百计地想要去寻找替代品来维持信息的输入,当我感受不到信息的输入时,我会变得害怕,仿佛自己与这个社会隔绝。
曾经通讯并不先进,媒体的影响力受限于地域和传播技术,相对封闭的人们有着大量闲散的时间,慢慢感受生活;而如今网络技术高度发达,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网络媒体的影响力空前之大,每时每刻我们都面对着媒体推送的信息,每时每刻我们都面对着媒体信息的输入。人们花了大约十年来适应这种状态,适应了每天接收着海量信息,将几乎所有闲暇时间用来刷视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一旦断绝信息的输入,我们却难以回到曾经那种感受生活的状态,首先袭来的是一种孤独和恐慌,随后意识到自己与社会“落伍”时,便不计代价地去寻找回原来的状态。
媒体成为了维系人们生活的一个关键。但我觉得,它就像是在公开贩卖毒品,让每个人都染上一种名为“信息渴求症”的“瘾”。
曾经我或许还会觉得刷知乎要比刷视频高贵一些,毕竟知乎全是文字,需要一定阅读水平,但现在我确信,无论是刷知乎,刷公众号,还是刷抖音,刷B站,它们本质都是同一种行为,都是人们无法控制内心对信息的欲望,而不小心被网络媒体所控制。
所以学会控制信息的欲望,应该成为这个时代接触媒体之前的“先修课”。
中国长城防火墙(GFW),在网民中亦简称为“墙”。它在中文互联网生态中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事实是相当部分网民都对其有所了解,也有部分网民成功地走出墙外,此行为亦被称之为“科学上网”。
我中学期间有过零散的科学上网经历,但真正开始了解、使用并适应科学上网的状态,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如何科学上网显然不会在本文讨论,我认为它更像是一把筛子,通过这个筛子的人,或许能有一定心态面对外网的冲击。
进入外网深入使用后,受到最大影响的显然就是自己长期以来建立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像YouTube, Twitter这样的国际媒体平台不仅体量远大于国内相应媒体,审核制度也十分宽松。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些平台上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利益需求,不同价值观,不同意识形态。
通过外人的角度来重新看待自身的环境是一种很奇特的体验,一个新观点未必客观,甚至可能别有用心,但重要的是它能够引起反思,有了反思便会有对真相的探寻,而最后这真相究竟孰真孰假,在你的心中自会有一杆称去去评价。所以我认为,走出墙外对于培养个人独立思考意识很有帮助。
这也让我逐渐对媒体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媒体最大的功能是提供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客观的媒体,中国没有,国外也没有,任何媒体的背后都有着某种力量在操纵,它可以是政治,也可以是金钱。
这一点也常常让媒体变为武器,变为统治工具,它可以通过选择性报道和推送,不断强化人意识中的某一观念。而如果人们常常只能听到一种声音,这种观念就会不断被加固,甚至慢慢积淀,随时间演化为意识形态。当带着不同意识形态背景的人们争锋时,便总是产生数不清的偏见,有时甚至罔顾事实,发泄情绪。发展到极端时,意识形态便会诞生民粹。一个集体如果变得情绪化,在错误的道路上便会很难回头。
这个时候,没有主见的人会被集体裹挟着前进;能独立思考的人,会设法在大环境下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更好的生活。
要想做到独立思考,基本的前提是能够接受不同媒体的观点;而更基本的前提是,要存在不同媒体的观点……
我即是“媒体”,从输入到输出
上文讨论了这么多,其实都是把“我”和媒体看成了两个互相隔离的对象,但很多时候,我们自身也是媒体平台中的内容创作者和传播者。我们对媒体的态度,不能仅局限于抵制或者拥护,当我们和媒体部分融为一体时,我们的行为又有何变化?
以自身为例,我不仅刷知乎,同时还会在知乎上进行创作,并且主要是一些文章。当我在写作时,我体验到一种对知乎的特殊情感,它似乎变得对我不再那么有吸引力,尤其是当我把自己创作了数千字的文章发表后,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对知乎完全失去了兴趣,使用知乎的欲望大大降低,只会偶尔打开软件查看有多少人点赞和评论——虽然至今寥寥无几。
再以我常常使用的另一款软件哔哩哔哩(B站)为例,当自己开始学习剪辑,制作视频并且发布作品后,刷B站的欲望明显降低,只想查看自己作品的流量和点赞,对B站的使用也越来越注重工具性而非娱乐性。
这对于纠治过度沉迷于网络媒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我们不仅仅是媒体的宣传对象,也可以是加入媒体本身,成为内容的创作者,媒体的宣传者,这种行为有助于显著降低我们对媒体的欲望。
换句话说,抵抗媒体大量信息输入的最好方法便是反向去输出!
总之,我与媒体的关系随着我的认知、经历不断深化,从一开始我只能毫无反抗地接受媒体宣传的信息,到能够对媒体的信息带有反思和批判,再到主动融入媒体,成为内容创作者,这个过程漫长却让我逐渐触及媒体的本质。但我始终觉得,媒体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视角,想要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绝不可能只听取一个媒体的声音,也绝不可能全盘接受媒体的观点,兼听则明,同时学会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反向输出。这或许就是信息时代下我们与媒体的共存之道。
文章来源为知乎上原创文章,网站显示日期非真实日期。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