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于 1 分钟阅读

最近几年,渐渐地发现网络或者社会的戾气愈来愈重,于是很多恶性的网络事件出现,每次总能看到有很多不友善的话语,而且变得愈来愈重。似乎“发泄”成为了中文互联网主要的用途。我不喜欢随意对人发泄情绪,因为我也不希望自己被他人随意发泄情绪。

在这发泄背后,我似乎感觉到一种群体性的价值感和快乐源泉的缺失,通过发泄,愤怒于某人,造成一方的某种程度的损失或伤害,来获取自己的快乐,我觉得很没有意义。

我在网络上看过很多帖子都讲述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价值。也许这可以反映现在大部分人的精神状态: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依托,于是个人的价值衡量就只能屈从于外界的量化体系,后者最为人们熟悉理解的就是成绩,收入。

从小接触应试教育的人应该很容易理解,在学校内一个人的价值几乎全部锚定于“成绩”。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也造成了个人价值体系的脆弱和扭曲。

于是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很多大学在逐渐高中化,这其实未必是学校管理层的主动选择,我觉得更像是是应试教育体系发展的过于极端时对整个社会风气的侵蚀,而学校的制度也不得不被风气所裹挟做出让步。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社会环境可能越来越压抑的趋势下,人对于个人价值感的找寻会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抽象的行为。此外,在日渐原子化的社会结构中,人的一种情感需求也会越来越明显。

我认为,心灵上的伤害会远远大于物质世界中的得失。前者可能从灵魂上彻底摧垮一个人,后者只是让外部环境变差,但对个人的影响随认知而变化。

同样可以反过来,心灵上的宁静和对自己的自信可能会是以后生活中的宝贵财富,因为能够找到自己的意义感便不一完全被外部评价所裹挟。这种内心的强大,是我也可能是很多人想要追求的一种状态吧!

这些问题并不是遥远的事情,虽然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短暂的娱乐或享乐主义来暂时麻痹自己,让自己觉得掌握了当下。但一切归于寂静,内心总会在某时忽然有个声音冒出来问:

我真的得到了长足的快乐吗?我的价值到底在哪?

这时,我们内心的回答或许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世界的感知。

文章为知乎原创,转载请声明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