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于 1 分钟阅读

我发现,从小就一直接受应试教育的我们似乎有一种难以被发现的“创伤”(当然这个感觉也许只有少数的人才出现),那就是强迫自己给我们的学习目标“正当化”。

我们以前绝大部分的学习其实都是目标明确的,比如高中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因为高考要考,学这个可以助于提高分数;为什么要学竞赛,因为对升学有帮助;为什么课外要学这个,因为我作业要用到但课本没有教,或者参加了比赛,我必须学这个基础知识。

当然,关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太多文章分析,我并不想讨论这一点。我觉得需要关注的是,我们是不是失去了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的勇气?

注意,这个知识仅仅是你喜欢,他没有什么指标性的要求,不需要你交作业。当你喜欢并探索到了一定阶段,必然想要专门的去系统学习一些知识。

这个过程比较自然,但是部分人却在这个阶段产生疑惑:我学这个的动机是什么?它可以帮我提高分数或什么能力吗?别人看到我学习这个心里会想到我能得到什么吗?

于是对知识的跃跃欲试的更进一步探索又退缩到应试的思维:一定是这个东西可以帮我提高什么–最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我才会去学。

然而事实是,有时候学习新东西不需要什么“正当化理由”,仅仅是喜欢,就足够了。

没错,仅仅是需要你喜欢,就足够了。不需要太刻意地给自己的这种欲望强行正当化。

然而我遇到过的部分人(也许包括我),有时候太困于给自己寻找一个所谓的“正当化理由”。

当一个人长期在功利的环境里成长,不功利、纯粹地、热爱地做一件事,反而成为了一种异样…

当然,也肯定会有人说光靠热爱的学习,是盲目的,和现实市场需求不符的。

可你看,当我们说这句话时,我们已经代入了一定要有一个正当化理由的视角,我们无意识地再一次功利性看问题。

这才是教育最可悲的事情吧!

文章为知乎原创,转载请声明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