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于 1 分钟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严重恶化和贸易环境的变化,民族主义情绪不断上涨。而这种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我们就从市场营销这个角度来具体分析。

大家可以十分明显地感受到,最近很多企业在宣传中有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强调自己的“民族属性”,宣传自己是“爱国企业”“民族企业”,然后利用消费者们朴素的情感来大量售卖自己的产品。

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时,我的心中就十分疑惑:什么时候,“爱国”也成为了一个企业在宣传需要刻意强调的点?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它的运营都要尽到下面五个基本责任:

  1. 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是一个企业最根本的职责
  2. 让投资者们能够赚到钱
  3. 让消费者用上质量稳定的产品
  4. 提高员工的薪资和福利
  5. 生产过程中做到环保,不为了当前利益牺牲下一代的利益

除此之外,如果一个企业力有所余,那它就应该做到第6点责任——社会责任,比如慈善、救灾捐助等等。

我们去评价一家企业,也应该从这五个方面观察。只要一家企业能够做到以上5个责任,那它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如果以上5点责任有任何一点没有做到,那它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企业。而一家合格的企业,无论如何,至少都不应该被所谓的“爱国”“不爱国”这样的风气所裹挟。


那反过来思考,当一家企业刻意去强调“爱国”这件事是为何呢?

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他会拼命隐藏,深怕别人知道,因为它内心有愧;而当一个人做了好事,他拼命宣传,生怕别人不知道,那他绝对别有所图。直白地说,就是想通过营造“爱国”的形象来割韭菜,甚至是掩盖自己赚取黑利的事实。既要名又要利,不可不谓之“贪”!

而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将道德的地位看的很重,甚至只要道德达到了某一标准,我们可以直接忽略他真实的能力和业绩。

说直接一点,当某个企业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时,人们的消费观就会变得不理智,人们不会关心这家企业究竟有没有尽到上面五个责任——尤其是第一条——而是看见它的“爱国”形象,觉得它十分“忠诚”,于是就觉得有好的形象的企业就应该得到支持,但我们却未必想过,它是否是一家合格的企业,是否是一家尽到责任的企业。事实上,有的企业还干得出一边花大量宣传费立爱国招牌提高销售量,另一边却偷工减料向市场输送大量不合格的产品,这样的企业我们能够支持吗?

企业的这种过分形象营销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做法,爱国本就是人内心的一种自然的情感,当一种自然的情感都需要被刻意宣传和强调时,在这所谓的伟岸的形象下又藏着多少“伪君子”干着“小人”之事?


企业宣传是一方面,消费者不太理智的消费观念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大因素。这点常常在饭圈中体现:只要是“爱豆”推荐的,我就无脑支持!而又有多少人是带着饭圈的心态来消费,只因为企业的宣传形象而将它视作自己的“爱豆”,只要是它的产品就无脑入手?没人在意它的质量,冲动支配下的感性消费取代了理性消费,是不明智的。

当然,我知道有些人会反驳说我们买它的产品就是为了收获情绪价值,谁天天那么在意产品质量?如果你是富人,请随意;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消费者,我只希望当你发现自己被背刺之后还能保持从容和矜持。

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推向市场,消费者选择物美价廉质优的产品,相关企业能够赚取利润,继续存活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这是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企业的第一要务是“生存”,是让企业活下去,而不是“爱国”!一家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存活的企业即使爱国又如何?爱国不应该成为企业经营失败的借口!

更让人奇怪的是,打爱国牌、民族牌这种做法似乎在中国特别有效。所以以上所有的原因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那就是中国人在几千年文化中形成的一种“忠奸史观”。

通俗地讲,道德在中国社会中的比重很大。在古代道德甚至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者说,古代的法律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维护道德。而即使是到了现代社会,道德在人们心中仍然占据着很高的地位,人们热衷于谈论情义,热衷与分辨“忠”与“奸”,而很少透过这些表面去看一个人的实际作为,去看他究竟有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责任,看他究竟为多少人带来了多少实际上的帮助。

或许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形式主义很难得到根治了……

只有当消费者们形成一种共识,主要从产品力的角度去评价一家企业,或许爱国营销就失去了它的基础,就不会有如此多的人被割韭菜,更多的企业就能够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而不是立招牌,贬低对方,市场竞争也能有更包容的风气吸引更多企业进入。

可是我又不禁思考,我们的消费者如何才能形成这种共识呢?……

文章转自知乎原创文章,网站显示日期并非实际发表日期

留下评论